免费注册 登录
广州青年志愿者网--公益网络志愿者义工协会--志愿者义工招募、公益爱心项目平台,咨询电话:1986-001-1205【联合国会议通过:1986年12月5日是第一个国际志愿者日】(办公时间10:00-17:00) 返回首页

小九的个人空间 http://i.zyz.cn/?251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华南虎在北京(5)他们还是叫农民工

已有 177 次阅读2012-3-10 18:54 |个人分类:问道之旅| 北京, 华南虎, 农民工

不管称呼如何变化,这群人还是叫“农民工”。想起有一次,当我填写求职表格的时候,大言不惭地填写了个人标签“优秀外来工”。我清楚地知道,我仍然比他们幸运太多:关于教育,关于户口,关于各种生活方便,关于各种机会。我曾经想进入他们,让我们成为我们,但是时机未成熟。也许最终,我们还是会成为我们,所有的农民工,外来工,市民。也许本来,我们就是我们,只不过人为的阻隔,一时难以消除。我们,不管愿意与否,其实还是共依存地生活着。

 

周五的夜晚,我在石雀胡同的一个小院里,与一群老外及本地人一起,观看季丹的记录片《危巢》(when the bough breaks)。两个半小时的观片,一个小时的讨论,我们在小院里待到深夜。隔街就是出名的簋街,火树银花,烈火烹油,形成奇特的对比。无论是簋街,还是小院里的记录片讨论,其实都离“农民工”这个群体太远了,我们是隔着一段安全距离来谈论他们的:他们还是没有成为我们。

 

《危巢》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在北京郊区拾荒的家庭,六十出头的父亲,年过半百的母亲,皆无文化技能,下有四个儿女,大女儿将近成年的时候,失踪了;老二和老三是双胞胎女儿,千方百计想把老四这个家庭唯一的儿子供上初中,高中,大学。整个事情就围绕这个“上学问题”来发展。季丹跟拍了一年,后期制作又一年,因为各种播放渠道的困难(也许跟主旋律有关),至今已经三年了。我们透过她的镜头看到了困难家庭里最细微的活动:有笑有泪有争吵,有温馨有残酷有麻木。这样的家庭其实并非个例,在农民工的群体里司空见惯,已经不再是打悲情牌能解决的了。后来提问时段,我问季导演,是怎么做到让镜头不介入他们的活动的,回答是:其实就像刺绣的背面一样,非常难看。大家皆会意一笑。确实,镜头不能不影响着他们一家人!但有一个正面的作用,季导演说:至少,因为镜头的存在,孩子勇敢地对父亲说“不”的日子提前了好多年!

 

但是季导演明显是被卷入到故事中去了,镜头之外的她,做了许多事情,但不尽如人意。目前她自己的经济问题也很难解决,很难去在物质上帮助这一家人。也许故事后的故事,才是最悲情的部分呢……

 

作为观者,我很喜欢他们家老二的坚韧、执着、果敢、不信命。很多被生活磨砺过的大人,早已经失去了这样的品质。也可能与出身背景无关,只与青春有关。后来这姐弟仨还是会长大成人,他们的故事会在芸芸众生中泯灭,也许到老了才会想起,会对他们的孙辈讲起。

 

 

2012-3-10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