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登录
广州青年志愿者网--公益网络志愿者义工协会--志愿者义工招募、公益爱心项目平台,咨询电话:1986-001-1205【联合国会议通过:1986年12月5日是第一个国际志愿者日】(办公时间10:00-17:00) 返回首页

小九的个人空间 http://i.zyz.cn/?251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华南虎在北京(38)第三次猫冬

已有 267 次阅读2012-12-15 01:42 |个人分类:问道之旅| 北京, 华南虎

昨天,北京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三场雪。这是华南虎在北方过的第三个冬天了,其实没什么事不出门的话,猫冬真的很舒服。

 

早上起来,推开窗帘,通惠河两岸尽是黑白世界了,到后面阳台一瞧,白杨树背脊上堆积了雪,默然站立着,再也不复秋天那哗啦啦的兴奋之情。万物敛藏之时。

 

这时候小熊跑去了齐齐哈尔,那边正是大雪,机场关闭,被降在哈尔滨,折腾几小时才又飞到目的地。报告说机场附近的雪地上插着好多稻草人,用于驱鸟,十分可爱。我又想起前年春天被大雪困在哈尔滨机场的日子了。雪总是可爱的啊,不管多么可恶。

 

最近电视剧《浴火危城》正在演绎一百多年前哈尔滨的鼠疫故事,伍连德博士的形象让一位香港演员来担当,但是那种南洋气质是学不来的。原来伍博士才是很早就到达北方的孟加拉虎:和我到达的季节几乎一样,零下27度的夜里抵达哈站,普通话都说不利索。电视剧为了观众着想不得不把大量的细节删去:简化普及版的历史,或者,演义。

 

当年,在华新民的书里发现伍连德之后顺藤摸瓜找到了他的传记,还去道外他的纪念馆门前吃了闭门羹,也是大雪的傍晚,结果在车站冻僵了候了约一个小时的车。现在还有一个未解之谜:他在北京的故居是不是已经拆掉了呢?考虑到曹雪芹的故居都能被拆,他的更不在话下。我们号称珍视历史,但我们在发展中总是毫不迟疑毫不手软地抛弃历史,中国人真的守旧吗?

 

刚在咖啡时间翻完了何伟的《寻路中国》,惊讶地发现我所错失的九十年代就活在他的书里。考虑到南北的发展也有时差,他所写的北方的二十一世纪头十年大约也就是南方的九十年代了。看到人家不惜用十年时间打量中国和中国人,真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我也清楚地知道,那不是中国的全部,我们还有川藏呢,还有新疆呢,还有各个诡异的山区呢,还有各个沉默的小镇呢,那些深藏在山山水水中的秘密,还待我们去发掘去体会呢。

 

连续下雪的晚上,空气前所未有的湿润。坐地铁斜穿整个北京城,来到北大听一课。这与06年冬天找师姐去蹭课已不可同日而语,北大的校区建设还是改变了不少的。今晚的主讲是朱幼棣先生,《后望书》、《大国医改》的作者,带来了他的新书《怅望山河》。他二十来岁在矿山当技术员,后来成了记者,后来当过山西省委干部,后来当过国务院研究室司长,集几十年奔波调查的成果,自己出了书。在未名讲坛上,他并不代表官方,也不代表业界,他只代表自己,这也是他的讲座吸引我的原因:我想知道相当于我们父母辈的前辈,对这几十年的发展有过哪些反思,有过哪些思考,对未来有哪些设想,这些都在讲坛上看到了。很多“功”在当代的大项目大建设,它们的利与弊,又该让后世如何处理?朱老师的书里就是讨论这个问题,例如汶川地震,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等。

 

朱老师对中国的山河脉络了如指掌,多年的地质考察和生态研究,使他坚定了一个科学家的信念:“数据与思考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其实,我想,科学追求的未必是不败之地,科学是会自我更新的。

 

果不其然,最精彩的部分是后面的提问部分,来到未名讲坛的不一定只有北大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然不是为了走过场。这些年轻人让我觉得大陆还是有着精英教育的,不管多么稀少。

 

有趣的是,朱老师也提到了美国作家何伟的现代中国三部曲,他提出寄望同学们记录当代,提出思考,推动社会的发展。他也强调科学的觉醒对受众的意义,言论中既充满忧患又充满乐观。也许,理想主义者就是这么生存下来的罢。

 

说是猫冬猫冬,到底还是跑出来了。偶尔去大学散散步蹭蹭课,还是听讲有益的,并不输于开卷有益呢。所以未名讲坛有个说法叫“聆悟”。

 

夜里,又斜穿了北京城,呼吸着潮湿的空气,我踏着积雪回到了住处。

 

2012-12-14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