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2-9 19: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读到一则名为《施恩图报》的小故事,讲中国青年杨立在德国的克里斯托拾金不昧不留名的故事。后来让该镇大费周折,终于找到他,目的就是奖励杨立同学500欧元的奖金和一枚荣誉市民奖章。杨大惑不解:“既然自己都已经离开,还有必要如此大费周折吗?如果不找的话,岂不是替失主省下了这笔钱吗?”,杨立的做法被德国人视为“东方式思维”,他们认为:“施恩不图报,并不是你们中国人眼中简单的个人问题。可以说,你拒绝我们的请求,已经相当于在破坏我们的价值规则。那些奖励你可以不在乎,但你必须接受。因为那不仅仅是对你个人的认可,也是整个社会对每个善举的尊重。对善举的尊重,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也让我们有资格去劝勉更多的人施援向善。所以,我们才不能因为你的无私而放弃履行自己的责任。”记述这个故事的毛宽桥认为这是“德意志智慧”。这里不仅有民族性格和思维模式的问题,更有相关的法律做保障。
然而,或许他们并不知道,在2500年前有个中国人就对此就有充分的认识。当时的鲁国法律规定,凡是发现有鲁国人在别国沦为奴隶的,鲁国公民可以花钱赎回,回到鲁国后可以到政府去报销费用。孔子的一个很有钱的学生子贡在外国发现了一个鲁国人在当奴隶,因此把他赎了回来,回国后并没去政府报销,因此赢得了鲁国人的称赞。可是孔子对他的行为非常之不满,教训他说,你这样一做,别人就不好意思去政府报销赎奴隶的费用了,在赎与不赎的问题上就会犹豫,很多在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也就因此不能回国,国家的政策就会被你败坏。还有个故事:孔子的一个学生在河边散步时,刚巧发现有人落水,落水者的亲人说,谁能救上来就奖励他一头牛,孔子的学生跳进水中把这个人救了上来,并高高兴兴地领走了牛。别人都骂他贪财,可是孔子却表扬了他,说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见冯梦龙著《智囊》)。对照孔子的说法,与德国小镇官员的话是多么相似。我无意说我们的民族文化多么灿烂辉煌和我们比他们早了多少年,我只是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的先人的睿智。
国人这种做好事不留名的观念形成由来以久。我们历来推崇善良、高尚、不求回报,建国后更是对无私奉献精神大家弘扬,雷锋同志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不为名,不为利,做无名英雄”。殊不知,这对于弘扬善举是极其不利的。从内心来说,很少有人能够高尚到做了好事讨厌让人知道的境界,施善举就应当有所回报,至少应当得到社会的认可。惟其如此,才会有更多的善举涌现。现在,已有不少地方设立地方法规,对见义勇为者给予褒奖,这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