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登录
广州青年志愿者网--公益网络志愿者义工协会--志愿者义工招募、公益爱心项目平台,咨询电话:1986-001-1205【联合国会议通过:1986年12月5日是第一个国际志愿者日】(办公时间10:00-17:00) 返回首页

junquan219的个人空间 http://i.zyz.cn/?1016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大学生关爱行动

已有 264 次阅读2011-5-27 22:56 |

 备受社会关注“新长城大学生关爱行动”正式启动,此前,募集社会捐助的活动早已在各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广泛的支持。这次活动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也给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启示,如媒体该怎样参与慈善事业的问题。说实话,以往的一些慈善报道常常自觉不自觉地用煽情的笔法渲染穷人的困窘,这些报道只关注到他们生存层次的表象,却较少触及他们的心灵层面。而这次情况却大有改观了,大部分媒体的报道比较理性,不把他人的贫穷当卖点,只是客观地进行描述,更加关心贫困生的精神层面,向公众传达了那些贫困生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斗志,反映出一种成熟新闻报道理念。

    此外,在捐助方式上出现了许多创新,如中山大学教授艾晓明提出,组织一些孩子做国际义工,通过劳动取得收入,达到帮助贫困生的目的。深圳沃尔玛在帮助一名贫困生时,并不是直接地资助,而是通过“爱心碗”义卖活动,间接地对贫困生进行了资助。这些捐助方式的共同特点是,改变以前简单施与的捐助方式,淡化了“救济”、“施舍”色彩。可以说,媒体和社会这些努力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那些受助人的尊严,使慈善事业开始回归本位。不过这些方式的认可度并没有像普通捐助方式那样广泛,如沃尔玛“爱心碗”义卖活动虽然社会反响强烈,许多市民纷纷参与,但至今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爱心碗”没有卖掉,希望更多的深圳市民能认同这种新型的捐助方式,积极给予支持。

    可以说,长期以来许多人认识和参与慈善事业时都怀着一种“施舍”、“救世主”的心态,一些社会舆论总是要求被救济者对自己的“恩人”感恩戴德。如许多时候我们能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画面,受资助的穷孩子被带到公开场合亮相,被当成某种仪式的道具摆来摆去,向那些资助他们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表态,表示要好好学习“对得起某某”云云。岂不知这些可能会让孩子承受无形的压力永远生活在“被施舍”的阴影下,伤害了他们的自尊。

    穷困的人们由于长期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长期面对他人歧视的目光,他们的自尊本来就十分脆弱。本报曾报道一名女大学生,她就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那样,每次到食堂打饭都要等同学都打完后才去,因为没钱打菜,常常偷偷吃咸菜生怕被别人看见。贫困不仅会让一个人生活艰难,更会对一个人的精神产生损害。所以,帮助贫困人群的过程首先是保护他们自尊的过程,是帮他们树立起生活信心的过程。如果在帮助时只注重受助人物质层面的改善,而忽视他们内心可能会受到的伤害,这样的帮助是不可取的.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免费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