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关爱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路径
关爱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的创新路径谭建光
《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以‘一老一小’、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为重点,采取个性化定制方式提供服务。”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也是以关爱少年儿童志愿服务、敬老助老志愿服务为重点,历年来评选出许多优秀项目,提供各地区进行复制推广。我作为曾经多次参加全国大赛和各地区项目赛评审的专家,对于关爱少年儿童的志愿服务项目特别关注,也进行思考分析。如今,结合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以及少年儿童成长的新要求,提出一些项目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供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交流分享。
01关爱留守儿童:从助学到育人
“关爱行动”即关爱帮助农民工子女,尤其是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者长期探索推进、不断创新丰富的服务项目。自从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推出“扶贫接力计划”“西部计划”“支教团”“关爱行动”等,其中的服务对象都涉及山区学生、留守儿童。从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看,最主要的创新发展就是从“助学”向“育人”的转型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我国存在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状况,大量青年志愿者深入山区农村,担任支教老师,补充教学力量的不足,为孩子们提供文化和知识的辅导等。进入新时代,我国普及农村公共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政策,以及“免费午餐”等惠民政策不断落实,一般性的助学服务需求减少。这时候,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就着重转向“育人”“育新人”的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帮助,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育新人”既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完善个性人格成长;也有促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自主自立生活等。有些志愿服务项目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连线,定期提供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让孩子们与在外务工的父母沟通交流,既加强了亲子情感,也增长对外界的了解。有些志愿服务项目带着留守儿童进行乡土文化习俗的发掘,搜集和整理民俗传说和故事,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增进对家乡的自信和自豪。如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东安河小学,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开展“诚信栗花”项目,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对学校后山的栗子树进行护理、采摘和整理栗子等服务。同时,以众筹的方式吸引全国爱心人士认领“诚信栗花”,认购一箱箱栗子,获得的众筹资金,用来带着这些山里的留守儿童走向社会、走进城市,参观爸爸妈妈务工的企业,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其中,“领我板栗花,带我看爸妈;领我板栗花,带我走中华”等口号特别打动人、特别吸引人。我们发现关爱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项目从“助学”到“育人”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对少年儿童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具有很多创新的空间,也有很好的效果。
02关爱流动儿童:从融入到发挥
伴随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务工谋生,逐渐出现一个新的群体——流动儿童。这些孩子们陪伴父母辗转在务工的各个城镇,人生地不熟,学习生活都遇到较多的困难。为此,“关爱行动”志愿服务通过推进“七彩课堂”“社区驿站”等,建立不同类型关心帮助流动儿童的阵地,也鼓励各类志愿者团队开展丰富多样的服务。从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变化看,最初较多集中在促进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近年来拓展为帮助流动儿童参与城市文明、城市服务的一些活动,发挥特长爱好,作出积极贡献,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广东省东莞市横沥镇志愿者协会2015年开始实施“童伴成长路”项目,为流动儿童提供“温馨空间”“亲情时光”“亲子学堂”“天使守护”等服务,从心理、生理入手,致力为孩子创造乐趣、安全、被关怀的童年,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童步成长路”关爱流动儿童成长计划项目“有情”“有爱”“有动力”,从镜头里看到流动儿童从自卑、迷茫、自闭甚至叛逆等消极的状态中走出来,变成如今脸挂微笑的快乐小孩,让人感动。与此同时,项目还吸引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受到关爱帮助的之际,也奉献自己的爱心热情,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譬如这几年,“童步成长路”的每一场活动,外来务工人员做服务都不曾缺席。他笑着说,平时会拉上读小学的女儿一起参加活动,她变化可大了。“女儿从小个性内向,整天闷在家里,做事被动,团体合作能力差。现在,她跟小朋友打成一片,喜欢分享,还主动承担各种场合的小主持人工作,真正从小女孩变成大姐姐。”我们从历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评审中看到这些点点滴滴的变化。调查发现,引导和激励流动儿童在大中城市、沿海地区融入的同时,逐渐敢于参与、敢于发挥,对于人格成长、心理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流动儿童的发挥特长、展示才艺,真正感觉在城市生活中有认可、有意义,也获得其他社会群体的赞赏。关爱帮助流动儿童的时候,更多创造让他们发挥特长、展示才艺、作出贡献、共同发展的机会,让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更有归属感,也更有自豪感。
03关爱困境儿童:从陪伴到同行
关爱和帮助困境儿童,是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长期开展的服务项目。困境儿童是指由于儿童自身、家庭和外界等原因陷入困境,需要予以帮助或保障的儿童。恰恰由于特殊的困难、特殊的缺陷,导致这些少年儿童特别需要关心关爱、支持帮助。我们观察十年来关爱困境儿童项目的变化,就是从较为简单、单一的关心陪伴,拓展为丰富多样的支持发展和共同进步。浙江省慈溪市的“青年助飞”项目,就是运用“1+1+X”(即1个青少年成长营+1个创造营+X个主题活动)的循环开展模式,为农村事实孤儿提供从1.0—4.0的阶梯式成长服务,帮助事实孤儿从打开心扉、融入团队、提高自信到主动奉献,通过为他人服务得到实践锻炼,实现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解决事实孤儿自我价值感低、社会融入度不高、知识范围狭窄的问题,并实现志愿服务的传承与良性循环。该项目分为“青年归巢、青鸟展翅、青鸟筑梦、青鸟腾飞”四个进阶。青鸟归巢是让事实孤儿等困境儿童来到爱心之家,感受温暖家园,获得生活的归属感。青鸟展翅是鼓励困境儿童参加创造营活动和主题活动,发挥自身特长,找到认识价值感。青鸟筑梦是激励困境儿童学习上进,增强生活与发展的能力。青鸟腾飞是促进困境儿童的社会化融入,能够自主自立的生活与发展,同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在奉献中提升自尊心和自豪感。项目展示介绍的时候,一位事实孤儿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成长,读初中的时候也报名参加“青禾爱心”志愿者团队,关心帮助其他有困难、有需求的小弟弟、小妹妹,生活更加充实,人生更加自豪。志愿者在关爱帮助困境儿童,开展亲情陪伴等服务的时候,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困境儿童融入社会,获得“同行”的发展和奉献机会,体验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就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利于走向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人生道路。我们在很多项目中都发现,志愿组织在关爱帮助困境儿童的时候,不仅仅将他们当作孤独无助、等待援助的“被动者”,而是发掘困境儿童的积极能量,吸引他们参与志愿服务,获得自信自尊,从而起到正向成长。
04关爱残障儿童:从扶助到赋能
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有“阳光行动”即助残志愿服务。其中关爱帮助残障儿童的服务项目也受到重视,逐渐丰富内容、逐渐创新方式。残障儿童是残疾人中特别需要保护、特别需要照顾、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也成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重点关心和帮助的对象。共青团中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开展的“阳光行动”助残志愿服务,就有较多是开展帮扶残障儿童的项目。近年来,志愿者也在探索发掘和发挥残障儿童的特长能力,提供他们在接受关爱帮扶之时,也能够回馈社会、作出奉献的机会。如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陈晓霞等发起的“红棉暖心”志愿服务项目,关爱帮助失独老人、单亲子女、自闭症儿童等特殊群体。其中,在定期关心和帮助自闭症儿童等残障儿童时,也发现这些孩子有表现的愿望、有展示的需求。于是,志愿者就教会这些残障儿童做手工花、丝网花以及其他简易手工作品。现在,不仅仅残障儿童做出来的手工花、手工作品赠送到老人院、社区服务站等提供观赏,作为志愿服务的成果获得运用。而且,残障儿童拍摄传授手工艺术的视频,陆续在“社志会”等公众号传播,面向社区和农村进行辅导普及。当这些自闭症儿童和其他残障儿童,看到自己拍摄的教学视频在公众号播出,特别高兴,特别有自豪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人生的价值。“赋能”既包括身体、肢体等方面的能力增强,更包括精神、意志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我们在项目评审和调查辅导的时候发现,关爱残障儿童的志愿服务项目,从单纯的关心扶助,转向关爱与赋能相结合,激励残障儿童获得发挥的机会,获得自尊的机会,具有非常好的影响力。
05关爱儿童心理:从矫正到健全
伴随社会转型加速,以及青少年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多样,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日趋增大,带来各种隐忧和问题。其中,青少年心理焦虑和抑郁情绪及其导致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为此,一方面学校加大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力度;另一方面,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积极开展关爱帮助儿童心理成长的服务。云南省嵩明县青年志愿者开展的“加油,女孩!”就是一个促进山区农村青春期女孩生理心理健康成长的服务项目。2020年,团干部和志愿者走访山区农村的时候,发现一位留守女童,上初一的时候来例假了。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爷爷照顾他们。女孩非常害羞,无法向爷爷叙说生理期的需求,只能够每次五毛钱、一块钱地攒着零花钱,攒够了才去小卖部买最便宜的卫生巾。于是,团县委、青年志愿者就发起“加油,女孩”服务项目,以看得见摸得到的帮扶物资为切入点,加上听得到学得会的自护课堂,让青春自护的知识深入孩子们的心中,为青春期的女童带去温暖和关爱。志愿服务队平均每月开展1次个案跟踪帮扶,每季度进行1次跟踪回访,每学年发放一次“小丫包”。同时,组建“课程研发、课程执行、个案跟踪帮扶”3个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法治宣讲、理论宣讲、青春期生理卫生、心理健康辅导”4个方面宣讲,打造了“青春心向党、法律小课堂、卫生习惯养成记、心理健康养成记、这些变化很正常、女孩自我保护组合拳”等多个特色课程。引导女孩们正确认识青春期正常的生理心理变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快乐度过青春期。在早期的心理咨询、心理服务中,往往是针对心理问题进行矫治。然而,从中华文化传统看,一提到“心理问题”“心理毛病”等,就是受到人们戒备和排斥的。为此,近年来关爱帮助少年儿童心理成长的志愿服务,越来越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健全人格的培养,阳光生活的追求为视角,提供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服务,产生良好的效果。从这些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案例中,我们看到创新和发展的趋势。即不是简单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落后学生、问题少年的心理问题,采取机械的矫正帮扶;而是深入分析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内外因影响,创造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06关爱儿童发展:从保护到促进
处于身体生长期、人格成长期的少年儿童,是我们社会的保护对象,需要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提供多样化、有实效的帮助和服务。同时,也要进一步发挥少年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在参与社会事务、参与志愿服务中展现特长、获得自信,更好地成长成才。广州市优秀志愿者靓靓发起的“小脚丫、大友好”志愿服务,就是这方面探索创新的项目。根据“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目标,广州提出到2025年,打造一批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各具特色的建设试点,创建儿童友好示范城区、街道(镇)及社区(村);到2035年,儿童友好城区、街道(镇)、社区(村)建设及儿童友好学校、医院、公园及场馆等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基本覆盖,形成各具特色的儿童友好空间网络。更进一步专门强调广州要塑造适儿化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加强各类公园、绿地、道路、体育场所、医院、学校、交通场站、历史街区、商圈等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的适儿化改造。为配合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2021年12月4日,在市妇联指导下,志愿者靓靓等带领母乳爱志愿服务队孵化成立了广州“小脚丫”家庭志愿服务队,通过孩子们的“小脚丫”脚步丈量、打卡及亲身体验评测等,发挥他们的“小喇叭”传播功能,不断挖掘、宣传广州“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成果,同时鼓励孩子们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为建设更美好的广州建言献策。如“广州市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小脚丫’家庭志愿服务队打卡公共文化场所”第一站在广州图书馆举办,正式拉开了“小脚丫”对广州公共文化场所儿童友好度测评活动序幕。后续“小脚丫”们将继续打卡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广州博物馆、农讲所、广州粤剧院等公共文化场所。打卡测评结束后,将汇总文化场馆儿童友好度测评情况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小脚丫”还会定期推出他们的爆米花指数,进一步完善优化文化场馆设施及服务的儿童友好程度。在这些“小脚丫、大友好”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少年儿童既是社会关爱帮助的“被保护者”,享有社会提供的保障快乐活动与成长,身心健康发展等权力;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城市友好建设的“促进者”,以少儿志愿者的身份“丈量”和检测友好环境、友好设施的建设,以及友好心态、友好氛围的营造。我们发现,“小脚丫、大友好”项目就是非常典型的从单纯“被保护”角色拓展为享有被保护权力的同时,也激发少年儿童参与社会建设、参与友好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创造作用。我们认为,只有少年儿童的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并且提供丰富多样、真实有效的反馈和建议,才能够将全社会关爱帮助儿童成长,全社会营造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有效。关爱少年儿童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既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为了祖国未来的希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发展三十年来,探索关爱帮助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困境儿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儿童成长,关心帮助儿童心理成长、人格发展等,陆陆续续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如今,伴随新时代的发展和儿童成长的新需求,就要不断创新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我们根据多年评审项目、辅导项目的的思考,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供广大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谭建光(1960年10月——),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微信号:13672452904。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PIv7xkaxicZNczbdCeZBvQSt2LjXyAyrGiaZ8yT0dzM7kLKOtLe3m26De4ZO5CHMahWvvqAfBpK9pluv3AXW2Vag/640?wx_fmt=gif&from=appmsgEND
※感谢阅读※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uN1LIav7oJ8W6duB1NljchQibicps4eA3hy7FVEcvoAUeFPyLFp1icHzTcu5lPIcOrsTwIzNq3qicsAhGhvEPTHvag/640?wx_fmt=png编辑:苏敏审核:林锐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