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光:爱青春、爱志愿,我们无愧于时代
爱青春、爱志愿,我们无愧于时代写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30周年之际谭建光
“1993年12月,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起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此全面开展。”这是一句流传非常广的话,也是让青年志愿者非常自豪、让广大群众非常温暖的话。一转眼,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走过30年时光,创造了无数令人感动、令人难忘的友爱温馨时光。我有幸成为这一历程的见证者、陪伴着、传播者、研究者,也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激情、充满自豪。在30周年来临之际,特撰写这篇小小的文章,进行回顾和思考,也探寻创新发展的路径。
01 1993年,青年志愿者走在伟大时代的最前列我们生长在伟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让中国获得新的生机活力,但是也需要新的社会文明、新的民生机遇。20世纪9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迎来第一个转型的年代,经过初期热血沸腾的探索创新之后,遇到新的瓶颈,产生新的问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需要探寻多种多样的路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掀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热潮,释放出巨大的创造社会财富动力,也夹杂利益计较、矛盾冲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推动文明进步,都是需要每一个人思考的。这时候,共青团中央响应党的号召,推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记得1993年11月底,我正在广东团省委参与一些宣传和研究工作的讨论,听到团中央要通过南方航空公司开展首批“青年文明号”的活动,通过广州铁路局开展首次“青年志愿者”的行动,非常新鲜也非常有意思。因为,我1987年前后接触过广州市“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的志愿者;1990年接触过深圳市“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的志愿者,感觉他们“爱心奉献、助人自助”的做法非常有价值。现在联系全国即将开展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意识到一种社会新风、一种新的文明即将出现。那时候我的主攻方向还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研究、青年发展研究,但是不自觉的关注和留意起青年志愿服务了。
02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开启社会新风尚1995年,我接受深圳市“义工联”的委托,带队开始人生第一次志愿服务专题调查,更是有很深的感受和启发。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最初不少人认识不深,认为仅仅是几句口号而已。然而,真正深入志愿者中间调查和交流,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激励、一种动力,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为了社会更美好、人民更幸福,无偿奉献自己的时间、智慧、技能和精力。我们第一次在深圳调查的时候,听到特区团干部中流传两句话,“在缺乏理想的时代,我们创造理想;在缺少热情的时代,我们创造热情!”同时,在青年志愿者的报名表上看到一段话,“因为我有慈祥的双亲,我希望天下老人都安享晚年;因为我有活泼的子女,我希望天下儿童都有快乐童真;因为我有恩爱的家庭,我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为此,我愿意报名做志愿者,主动帮助他人。”这些非常具体、非常朴实,但是极其感人的说法,恰恰就是志愿精神的最好诠释。所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在人们发展市场经济、追求生活利益的同时,也弘扬了爱和奉献,倡导了互助友善。
03 青年扶贫接力服务,就是为了“远山的微笑”团中央启动青年志愿者行动之后,就开展一系列的服务项目,其中影响很大,大家关注的服务项目之一,就是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活动。这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为了解决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为刚刚开始的扶贫工作提供志愿者的支持和帮助。1996年开始试点的时候,深圳市是最先参与扶贫接力服务的地区之一,招募青年志愿者时,我正好在深圳调查辅导,也到招募活动现场进行观摩和分析。一方面,看到报名扶贫接力服务的青年志愿者较多,来自不同行业,有教师、医生,还有务工青年等,后来经过选拔,挑选素质较高的青年志愿者参与第一批的服务,记得是到贵州省山区服务。那段时间深圳市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位女孩子,原来不了解什么是志愿服务,也没有报名的意愿。那天跟随报了名的朋友来到招募现场,看到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和爱心,深受感动。后来,她也报名做志愿者,虽然没有能够到山区服务,但是也在深圳参与了很多志愿服务,作出积极的贡献。我回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时候,总是喜欢用“听到的”“看到的”细节,就是确确实实有感触、有感染,迄今难忘。
04 从西部计划到支教团,青年在奉献中成长成才伴随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不断深入,就发展成为更大规模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和支教团志愿服务。从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既有全国招募的西部计划、支教团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助学、乡村振兴等服务,也有各省市经过批准招募的“山区计划”等青年志愿者在本省山区农村服务。我曾经阅读徐庆群采访记叙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书,非常感人,获益匪浅。因为我当时主要调查研究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服务,对西部计划和支教团的了解不多。2004年有幸参加在成都市举办的全国青年志愿服务论坛,对西部计划和支教团服务逐渐了解,后来接触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就印象更加深刻了。2008年在北戴河举办的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班讲课后,一位籍贯是广东的志愿者来找我,交流起来,我才知道他是给总理写信提倡大学生到中西部开展志愿服务,并自愿报名,成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回到广东,我认识的一位青年志愿者,就是中山大学第一批支教团成员,到西部高原服务之后,留下了深厚的感情。博士毕业后,他在广东省工作一段时间,就主动报名到西藏的基层工作,扎根十多年为当地的各民族群众服务。与这些非常有爱心、有热情的青年志愿者相比,我只是很平常的专家,在后面观察他们的服务,记叙他们的行动,分析他们的发展,传播他们的精神。
05 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是最友善的国际民间力量伴随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的发展,共青团中央、商务部等发起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项目,成为国家对外交往之外,民间志愿者面向国际展示友好、传递友善的重要力量。从2002年选拔第一批青年志愿者到老挝开展服务,到如今越来越多青年志愿者前往亚洲、非洲国家开展教育、医疗、体育、农业、科技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也选拔青年志愿者参与联合国的国际服务。我因为研究领域的局限,对于海外服务计划接触不多、据了解不多,但是经常有一些交流、参与和感触。深圳市第一批参与赴老挝服务的志愿者与我相识,介绍了很多在当地服务的体会,让我有所感悟。后来广州市招募青年志愿者赴塞舌尔服务,广东省招募青年志愿者赴缅甸服务,我作为专家参与了面试工作、培训工作、分享点评工作等,对他们的爱心和热情印象非常深刻,对于志愿者服务所在国家人民的友好热情也有很深的印象。这样,一个个、一群群青年志愿者走出去,在海外志愿服务中作出贡献,为中国树立友善、友好的国际形象,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06 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中最难忘的亮丽风景线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是中国国际赛会(展会)志愿服务的第一个高潮,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参与其中的研究和传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起参与北京奥运会的研究和传播,还有一个“非常凑巧”的故事。21世纪初,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我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调查志愿服务。这时候,有些镇街的青年志愿者问我,“谭老师,有什么渠道可以参加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我当时非常诧异,因为中国刚刚获得举办权,各种事情还没有很多的眉目,居然就有来自基层镇街的志愿者希望参与服务。2003年,我在北京参加“亚洲非营利组织年会”的交流时,发言中就讲述了这个细节。讲完之后,我就忘了这回事。2004年的一天,我接到北京市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现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的电话,邀请我参加2005年6月5日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启动仪式”暨“人文奥运国际论坛”,并且在分论坛发言。我问了一句,“你们怎么找到我的”。因为我对体育一窍不通,对奥运会也很少关心,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关于奥运会志愿服务的观点。对方说,“就是听到2003年您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志愿者希望参与奥运会服务的意愿,邀请您进一步介绍和分析。”为此,我撰写一篇《青年参与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心态分析》文章参加论坛,也被《中国青年报》摘要介绍了,引起关注;后来就参加2007年“北京奥运国际志愿服务周”的培训讲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一书的撰写工作。也正是由于我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研究的经历,让广州市亚组委志愿者部找到我,邀请我担任“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研究中心”主任,策划“奥运亚运、和谐亚洲”国际论坛、“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文化遗产”丛书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些参与和经历,让我看到青年志愿者在国际赛会的亮丽青春和浓厚爱心,也为中国国际友好形象增色增辉。
07 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的青年,让“80后”闪烁光芒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我是被紧急着急到四川参与志愿服务专业指导的。当时我在上海参加助老志愿服务研讨会过程中,接到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的通知,让我担任“广东省大学生心理救援志愿服务队”的专家,一同前往四川安排和跟进服务。我立即返回广东,稍作准备之后,就随同服务队到了四川,将大学生志愿者安排在医院、安置区参与心理辅导之后,我自己就深入映秀、北川、青川、江油、彭州等受灾地区进行调查,力求尽快记录灾后服务的真实情况,提供作为历史资料与研究素材。2008年,我先后四次到四川服务,第一次是担任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专业导师,第二次是为团中央当年西部计划在四川启动担任授课导师,第三次是带领一些助学志愿者到绵阳为安置区孩子提供关爱服务,第四次是陪同中国企业家探险志愿服务队到安县等山区提供服务。这些经历让我感触非常多、感触非常深。既看到大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也看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全国乃至世界各种救援力量、服务力量。我匆匆行程之际,进行记录和分析,并撰写了《爱在中国——汶川大地震灾后服务亲历记》一书。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来兼任中华志愿者协会会长的周铁农先生欣然写序,希望这种体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志愿服务长久发扬、发挥作用。应该说,汶川特大地震志愿服务展现了青年志愿者的爱心奉献,也让青年志愿者在特殊环境的服务中历练成长。
08 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催生越来越富有活力的组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成为全国本领域最重要的赛事之一。我经常说,我还真的是这项大赛的元老专家之一。因为全国的大赛脱胎于广州志交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之后,掀起全国各地群众关心和关注志愿服务的热潮,为了弘扬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各地区就探索不同的宣传推广方式。2011年前后,有三个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引人关注。一是在北京举办的“志博会”(志愿服务博览会),二是在杭州举办的“志品会”(公益志愿服务品质峰会),三是在广州举办的“志交会”(志愿服务交流会)。这三个地区的活动我都有参加,并且2011年就应邀担任广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交流会的评审专家。后来,“志博会”“志品会”因为只有交流沟通,缺乏项目扶持措施,就陆续停办,或者举办的间隔拉长了。广州“志交会”由于借鉴“广交会”(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经验,利用志愿服务项目交流的时候,吸引政府部门、工商企业、公益基金等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资助,让志愿组织更好的开展服务、帮助社群。这样,“志交会”引起全省和全国的重视,2014年共青团中央、民政部等举办第一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迄今举办到第七届,吸引来自各地区、各行业的志愿组织参与,评选出优秀项目进行扶持、培育、宣传、推广,并且以大赛交流的方式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文化,产生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的社会影响力。
09 从过去、现在到未来,青年志愿者一直是勇往直前中华民族有着友善互助的良好传统,新中国学雷锋活动倡导了助人为乐的社会风尚,改革开放以后诞生了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1983年北京市大栅栏“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1987年广州“手拉手”志愿者服务热线、1989年天津市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队、1990年深圳市依法注册志愿服务社团(义工联)等,探索出不同形式志愿服务的雏形。共青团中央1993年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年成立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标志着全国性志愿服务正式兴起,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类型的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近年来,青年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暖冬行动、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不断拓展、不断深化,为国家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积极的贡献。我非常幸运地参与其中、相伴前行,曾经担任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以及各地青年志愿者协会顾问、专家等职务,伴随青年志愿者的足迹,进行调查研究、咨询辅导。如今,虽然退休多年,也卸任各个会长、副会长的职务,仍然关心和关注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通过讲课和写作,为志愿者提供一些智力支持,提供一些专业指导。我问心无愧的是,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青年志愿者勇往前行的时候,我们也都义无反顾、相伴同行。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30年之际,迎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机遇,就需要回顾过去、面向未来,不断思考和创新,作出新的贡献。这时候,我撰写这篇文章,就是回顾点点滴滴,激励继续前行,希望有助于青年志愿服务行稳致远、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谭建光(1960年——),教授。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原副会长,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原副会长,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荣誉会长,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
页:
[1]